品質方法與可靠度分析
什麼是品質方法?
品質方法是一套統計分析工具,主要用於 (1) 確保系統中各種製程的一致性,例如在化學反應器中維持穩定的 pH 值,或在醫療診所中維持一致的等候時間;(2)確保產品的測量結果在規格限制內。
這些工具包括基本但實用的圖表、管制圖(control charts)和製程能力分析(process capability analysis)。所有流程的測量都需透過量具來進行,而量具本身並不完美,可能會在測量中引入誤差。測量系統分析(Measurement Systems Analysis, MSA)用來衡量與控制量具變異。
什麼是可靠度分析?
可靠性分析是用來判斷隨時間變化的品質表現的分析方法,例如預測電子元件或由電子元件組成的電腦系統的故障時間。產品品質通常以上/下規格限來評估,而 可靠性 就是隨時間而變的品質。它的表達方式包括:在某段時間內應該有多少比例的產品超出規格,例如:5,000 小時內有 9% 發生故障;或在什麼時間點會有特定比例的產品發生故障,舉例來說:產品使用到第 1,205 小時後,預期有 10% 的產品會失效。
什麼時機會使用品質方法與可靠度分析?
品質方法用來監控製程,確保其維持在歷史數據或客戶定義的規格限制之內。假設你在一家印刷書籍的公司工作,就可以使用品質與可靠性方法來確保流程穩定,產品品質一致。
統計製程管制(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, SPC) 就是一種廣泛使用的品質方法,其中包含管制圖。這些方法最早應用在工業領域,確保製造過程產出品質一致的產品,現在也被應用於醫療、實驗室甚至金融領域。
回到剛剛提到的印刷案例,使用管制圖可以協助你追蹤製程表現,並偵測任何異常變異。當公司持續印刷書籍時,你可以透過測量製程並使用管制圖,確保這些流程隨時間保持穩定。
管制圖範例說明: 管制界限是根據圖表上資料的自然變異而來。落在管制界限內的點被視為歷史分布的一部分;超出界限的點則被視為不屬於分布。
製程能力分析 有助於確保製造流程能夠產出符合使用需求的好產品。這些方法通常在流程開發完成、特性確定並優化後才使用。書本印製完成後,可將其品質特性與規格限或符合性標準進行比較,再決定是否交付出貨。透過分析所有書籍的資料,你可以評估印刷流程是否具備達成規格要求的能力。
但在改善流程之前,應確保由量具或測量系統所提供的數據是準確的,這點至關重要。舉例來說,卡尺測量一條應該為 16 公分的線條時,是否能夠穩定重現這個長度?量具研究(Gauge Studies) 可用來了解測量流程中變異的主要來源,包括:
- 重複性(Repeatability):在相同條件下反覆測量所產生的變異;
- 再現性(Reproducibility):在不同但具代表性的條件下產生的變異;
- 偏誤(Bias):測量值與實際值之間的差距。
透過對用於測量書籍品質的工具進行量具研究,可以了解總體變異中有多少來自測量系統本身,多少來自實際流程。
決定產品在製造當下是否適用是很直接的。但要如何判斷產品品質是否隨時間維持或退化?又該如何預測失效時間?這些問題可透過 可靠度分析 來回答。
可靠度研究 會分析和預估失效時間資料,例如平均失效時間,或在某一特定時間內會有多少比例的產品發生故障。可靠度分析會考量三種類型的失效資料:
1)知道確切失效時間;
2)僅知道失效發生在某一時間區間內;
3)尚未發生故障,因此尚未觀察到這些變化。
可靠度分析會納入這些不完整資料的資訊。例如,你可以收集一批書籍裝訂是否失效的資料,以預測單一本書的裝訂失效時間,或比較新舊裝訂流程的可靠度,甚至用於設定保固時間。
左側圖表顯示,約有 11.5% 的產品在 1,825 小時內預期會失效。右側圖表則顯示,大約在使用 3,641 小時後,預計會有 50% 的產品失效。若改變壽命分析工具(Distribution Profiler)中的 Life 值,或分位數分析工具(Quantile Profiler)中的 Probability 值,則可以預測不同時間點的失效率。